备料不备货和交货期

解决应用场景的物联需求, 是一个系统。系统肯定不是单品,而是一组硬件产品和软件产品的结合。现在就算是植物灯这种单品,也没有现货,都需要预定。绝大多数工厂都是”备料不备货“。原因是:

1、最终产品的形态、参数、价格都是变动的,特别是在贸易全球化的背景下,最终产品要适应客户和整个行业的技术升级。

2、材料和最终产品相比,价格、参数、形态比较稳定,也容易变现。

3、电子类产品更新换代快,备货当天,产品就开启贬值过程。

懂行的都知道备料不备货的重要性,外行的往往振振有词但又不承担风险。

按照每个SKU(最小库存单位)备货200个、单个成本200元计算,我们目前590多个SKU,就是库存2360万元。而这些产品,每月都产生库存费,折旧,贬值。一旦产品升级,就要翻出来升级代码,改变形态,成本巨大。

集成商、制造商自己有交货期,但往往不给供应商供货期。注意,如果供货商是零配件供货商,这属于材料,基本都有现货。如果供应商是整体系统提供商,如物联网系统,就需要供货期。供货期包括:生产、测试、老化。压缩系统供应商的交货期,最终吃亏的是供需双方,测试、老化占整个供货期的三分之一时间甚至更长。

现实中屡屡出现集成商接了订单,收了客户的货款,把属于自己生产的东西做完了,才想起来给物联网系统供应商下单,猛然发现工期不够,且物联网系统供应商排单已满,就把所有精力放在催促物联网系统供应商生产上,于是测试、老化工序被挤没了,最终客户安装后,一堆问题出现,三方都受伤。这类情况反复出现,形成恶性循环。

自有软件平台,接入硬件

软件公司或是第三方集成商,“自有软件平台,想把物联网公司的成套硬件接入”,想法非常好,但是完全不可能实现。

物联网硬件系统厂商分两种:智能家居类、工业控制类。

智能家居类厂商,通常使用2.4GHz无线频段,使用现成的Wi-Fi模组(还有蓝牙),做几个联网继电器,include几个代码库,加上几个“派”(树莓派,苹果派,荔枝派等小卡片机)一两天内搞定。这类厂商,傻萌傻萌地,天真地以为物联网就是如此简单。

工业控制类厂商,做事谨小慎微,如履薄冰,几百种通信协议,无线电频谱,信道,有线无线转换,成千上万种电子元器件,芯片选型,PCB,EMC电磁兼容,各国通信法规,各种认证,材质规格,温宽……越做越心存敬畏。工业控制,种植养殖的物联网化,弄不好,会死人的。

只有硬件厂商完全了解自身的产品。通信、传感、执行,物联网的三块基石,首当其冲的是通信。硬件厂商自己设计出来的软件,都是建立在自定义通信协议基础之上。开放协议?别逗了,想想5G之争,就明白技术标准和协议多么重要。绝大多数指令、状态都建立在寄存器的位、位带级别。公网、私网两个网段,有线无线多种协议混合组网,交换、中继的机器本身制造,远非智能家居类”物联网“公司所能理解。

从成本角度分析,买几百块钱的硬件产品,却要自己花几十万开发成本接入到自己的软件平台,得不偿失。

从统计样本上分析,迄今为止,全国各地,数百家大大小小的软件公司,有数千人的顶级软件团队的,也有几十人的软件团队的,有海外留学回来的,有华为公司出来的,想“用自己的软件平台,对接物联网公司的数据,接管物联网硬件”,都没有成功过。

还有,微软曾经也想干过,也没有成功。IBM的”智慧地球“,早就是明日黄花了。如果有谁比微软和IBM更牛,那就重蹈覆辙试试看,有可能十几年后,这个“小目标”实现了呢?

没有人告诉你这一点,但是,这就是当下的真相。